国产手机,莫在“饥饿营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20-08-06 10:25:07  阅读:-  来源:

8月4日,一加手机官网正式开卖一加手机2,然而在首轮抢购之后,一加手机官方微博表示“一加手机2官网3万台1分4秒售罄,感谢所有加油们的支持!由于产能尚在爬坡期,备货有限,请大家谅解。”首轮抢购备货不足,却还在晒佳绩秀优越,抢不到的消费者们当然不乐意了。翻看一加官方微博下面的评论,基本上一片骂声,大多都在吐槽一加手机在玩饥饿营销。

其实这类型的新闻在手机圈已经是屡见不鲜。有很多消费者表示,虽然国内大部分厂商都在骂小米的饥饿营销手段太狠了,但是绝大部分都步了小米的后尘,甚至用的都是小米玩坏了的手段。用户永远是等待,再等待,能买到的肯定是“淘汰货”,所谓的“用户为王”、“粉丝为帝”就是一个打脸的笑话。吐槽之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为何会有这种行业病态现象出现?抢不到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变味的“饥饿营销”

大概在5、6年前,苹果的iPhone4S开创了手机领域“限量销售”的先河。由于iPhone4S的火爆,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在贴有“近期iPhone没货”的苹果授权经销商处体验产品,再去国美、苏宁、运营商处以加价抢购的方式购得手机。从2010年iPhone4开始到iPad2再到iPhone4S,苹果产品全球上市呈现出独特的传播曲线:发布会—上市日期公布—等待—上市新闻报道—通宵排队—正式开卖—全线缺货—黄牛涨价。说句实话,苹果手机尤其是4s确实是好用,是公认的当年的机皇,甚至都成为一种象征。但是苹果的这一手营销确实不怎么地道。渐渐地,国内厂商开始学苹果,但是没学到做出苹果手机那样的产品,反而学会了这一招营销并发扬光大,就是“饥饿营销”。

自2011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到放缓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厂商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尤其是智能手机在国内并不太火爆的情况下,通过谈跑分配置、强调高性价比概念等方式拉低了手机的整体价格,这让他们赚足眼球,但也给行业的畸形发展埋下了隐患。

随后无论是传统手机厂商还是互联网厂商都开始加快产品的迭代周期,除了自身品牌之外,还通过推出子品牌的方式来覆盖更多的用户需求与市场渠道。在当时最受冲击的是线下渠道以及传统运营商渠道,线下渠道主要是被电商平台所冲击,而运营商渠道由于补贴力度的逐渐下滑,让厂商开始放弃依赖于运营商而寻求在电商、线下渠道甚至是分销商模式来销售产品。

然而国产品牌很多都面临着相同的窘境,这便是人们口口声声吐槽的“玩期货”。消费者不得不铭记一些重要的时间点去抢购那些高性价比的手机,例如12点、10点、10点18、15点等等,可是很多时候还是会无功而返。用户永远在追着手机厂商走,但永远也拿不到新的手机,永远活在旧时代里,手机厂商的负责人都曾表示会开放购买,最终显示,这终究是一句空话,是在欺骗用户,用户点击购买,永远是一个已售罄的字样,如此说来,是玩弄用户也不为过。

是被迫推迟?还是有意为之?

小米饥饿营销的成功,随即引发了整个手机行业的疯狂跟风。小米、华为、魅族等手机厂商都曾表示过,其非常重视用户,其高管们在各处站台时也表示,要打造忠实的“粉丝团”。但从实际购买情况来看,这更像是一种玩弄用户的行为,还有什么比买不到更糟糕的呢?仔细分析的话,这种普遍被称作“饥饿营销”的销售罪名其实是包含双层含义。

一是被迫推迟:遭遇产能爬坡

一般来说厂商在开卖新品前,内部会明确知道这批产品的首批供货量是多少。通过在官网开设预约抢购入口的方式,厂商可以提前了解到用户的需求量,再对比自己的实际供货能力会提前有个心理预期。

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厂商,起初并没有太多资金的情况下,要具备充足的货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新品发布会上面对媒体的质疑时,多数国产厂商负责人都表示产能不足的原因是在经历产能爬坡的必经过程,原因很多,例如产品追求设计导致工艺过于复杂;现阶段上游供应链供货不足导致某些配件无法及时供给等等。总之,这暗指厂商的无奈之举。

二是有意为之:控制发货数量

除了真实存在的供货不足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有厂商将其定义为营销策略。通过这种营造出来的供不应求局面以此提升产品的受关注度与销量。

举个例子可能更好理解一点,比如一款手机的初期定价很低,甚至实际低于成本价格或是与成本价格持平了,这样就导致初期如果大量发货的话肯定赚不到钱。但根据芯片摩尔定律,手机芯片在过一段时间后成本会下降,到时也将使得手机成本下降。因此厂商会选择“控制发货量”的方式等待上游元器件价格下跌或充足之后再放开供货。更有甚者做法会比较极端一些,他们会将为数不多的货源集中发往传统的线下渠道来加价出售。量如果上的去,获得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

志存高远的手机厂商在经历产能爬坡之后往往会逐渐加大供货力度,然而借助小伎俩来营销的厂商就算是通过降低运营风险的方式在短期内生存下去,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用户会有耐心陪你一直玩文字游戏吗?

“饥饿营销”的未来

经历了智能手机快速膨胀的两年,如今在各个价位段已经出现了很多设计工艺、配置类似的产品,用户在选择一款智能手机时不再是没得可选,而是货比三家。虽说利用饥饿营销的方式配合营造抢购一空的盛况难免让不知情的人动心,但倘若总是通过玩性价比靠“抢”的形式来“刺激”消费者,最终也势必会流失掉更多优质用户,害自己落得一身骂名。总之以后这种饥饿营销还是少用的好,诚实的告诉消费者产品供货状况并严格把控产品质量获得好口碑显然要比短期内盲目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更明智。